各相关单位及人员:
为构建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新体系,进一步提升现代医院科研创新能力,推动科研思维、科研方法与临床工作的深度融合,促进临床科研设计与实施能力提升,提高医院的科研水平能力,加强高水平人才培养,实现医院医、教、产、学、研的全面协同发展。深圳市医院管理者协会定于 2024年 10 月 19 日 免费 举办 “医院科研能力提升与推动医院高质量发展研修班”。
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主办单位:深圳市医院管理者协会
协办单位: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数据经济研究院
支持单位:华润三九现代中药制药有限公司
2024年10月19日(周六)8:00--18:00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深圳市龙岗区龙翔大道2001 号)1. 科研及科研成果转化相关政策解读;
2. 科研在医院发展中的重要性;
3. GCP(药物临床试验)备案与基地管理;
4. 高质量科研项目立项申请及临床实践案例;
5. 医院科研伦理与科研项目的标准化管理;
6. 高校科研成果转化及医院高校科研合作推动中医药学创新发展。
1. 二级(含)以上医院管理者, 包括书记、院长、分管院领导;
2. 医疗、教学、科研单位科教管理人员、成果转移转化部门负责人;1.本次研修班不收取研修费用,并提供工作午餐;交通及住宿费自理,凭相关发票回单位报销;
2.报名方式:本次研修班共招收学员 50 名,额满为止。为尽量满足更多机构报名,原则上每单位报名不超过 2 人。请相关单位尽快确定参加人员,于 10 月 15 日前扫描上方二维码报名。
现任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医院临床免疫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高校特聘教授“东方学者”,法国University of Joseph Fourier客座教授,美国免疫学家协会会员。研究项目:先后承担和主持过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科研项目、德国国家科学院Max--Planck科研项目、中国国家攀登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面上和青年项目、中国科学院基金项目、上海市人才资助计划、上海市科技“启明星”计划等一系列科研项目。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数十篇,受邀国际学术会议作报告十多次,编写出版专著四部,获得发明专利两项。荣获德国国家科学院Max--Planck Society基金奖、美国“杰出才能(Extraordinary Ability)”科学家、中国教育部“春晖杯”创新一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上海市科技“启明星”奖、上海高校“东方学者”特聘教授等荣誉。药学和制药工程领域资深专家,首批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获得者。完成并主持国家973计划、国家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大新药创制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科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部省级科研计划和国际合作计划项目44项。先后获部省级科技进步奖25次,获得授权国际专利7项、国家发明专利23项。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发表论著400篇以上;主编和参编专业书籍5部,其中国外学术著作2部。研究领域:长效重组生物技术药物的设计和成药性评价;心脑血管和糖尿病药物的设计及其分子药理学研究;肿瘤药物抵抗机制研究;生物技术药物制造的应用基础研究。国家万人计划、泰山创新领军人才、同济大学医学院介入血管研究所副所长、同济大学医学院胆石病研究所副所长、上海市甲状腺疾病研究中心 研究员、生物医用材料改性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教授,国家放射与治疗临床中心教授,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研究员,珠海市人民医院 特聘教授,上海市第九人民医院特聘研究员,上海市整复研究所特聘教授,上海市男性研究所特聘教授。在Science, Lancet oncology 等有影响力的国际杂志上以第一(或共同第一)和通讯作者(或共同通讯)发表sci 100余篇,他引10000余次。先后主持中美科技支撑项目,中法科技支撑项目,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负责人两项,国自然重点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四项,上海市重大专项一项,无锡千人计划一项,广东省高水平医院建设-集聚拔尖医学人才专项一项,山东省泰山产业领军人才一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两项,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两项,华夏医学一等、二等奖一项。多年来围绕干细胞和免疫项目,先后完成4项国家卫健委备案,完成2项国家CDE的IND项目申报,自主研发的即取即用型干细胞分别在急性创面、慢性创面、关节炎、男性勃起障碍功能领域在多家医院开展临床研究。现任深圳市中医院主任医师,广东省中医肝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博士研究生导师,国家重点肝病专科副主任,美国Thomas Jefferson大学访问学者(2004--2005年度),世界中医药学会消化学会委员,广东省中医[1]学会理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主编出版专著3部,在国内外各类权威、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其中SCI收录期刊10余篇。主持或主要负责承担包括"国家十一五重大传染病专项",“国家十二五重大传染病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留学归国人员专项基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课题,省自然科学基金课题等十余项。现任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医学院/瓦谢尔计算生物研究院研究员。曾于台湾交通大学担任博士后、台湾中国医药大学附设医院检验医学部担任助理研究员;至今已发表国际论文超过60篇,包括Nucleic Acids Research, Soft Computing, Circulation, American Journal of Respiratory and Critical Care Medicine, Nature Communication, Arthritis Research & Therapy, BMC Genomics, Molecular Microbiology等学术刊物(被引~5400次,h-index=25,>3500次(近五年) in Google Scholar)。开发多个生物数据库(Biological databases)与分析工具(Biological analyzing tools),提供给我国及全世界的生命科学及医学研究者使用。并与生物学家合作,进行跨领域合作,主要负责生物信息重要分析工作,获得许多具高影响力(High Impact)之研究成果,除了学术经验外,亦在医院检验部建构高端精准医学诊断分析与实际临床经验。
▲点击图片,720度全景带你随时随地漫游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
乘坐机场大巴A4路至“信息学院”,走人行天桥至马路对面就是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南门,再沿龙翔大道向东步行700米至香港中文大学(深圳)- 南大门。乘坐地铁1号线(罗宝线)至“老街”站换乘地铁3号线(龙岗线)至“大运”站,再换乘地铁16号线(龙坪线)至“大运中心”站D口,再转乘公交M315至“港中大深圳校区”站下车,沿龙飞大道向龙翔大道方向步行至红绿灯口右转,再步行500米至香港中文大学(深圳)- 南大门。 地铁:乘坐地铁5号线(环中线)至“布吉”站换乘地铁14号线(东部快线)至“大运”站,再换乘地铁16号线(龙坪线)至“大运中心”站D口,再转乘公交M315至“港中大深圳校区”站下车,沿龙飞大道向龙翔大道方向步行至红绿灯口右转,再步行500米至香港中文大学(深圳)- 南大门。
公交:乘坐公交车E7路至“信息学院”站下车,走人行天桥至马路对面再沿龙翔大道往龙飞大道方向步行700米至香港中文大学(深圳)- 南大门。
地铁:乘坐地铁3号线(龙岗线)至“大运”站换乘地铁16号线(龙坪线)至“大运中心”站D口,再转乘公交M315至“港中大深圳校区”站下车,沿龙飞大道向龙翔大道方向步行至红绿灯口右转,再步行500米至香港中文大学(深圳)- 南大门;
公交:乘坐公交车M139路至“信息学院”站下车,走人行天桥至马路对面再沿龙翔大道往龙飞大道方向步行700米至香港中文大学(深圳)- 南大门。
导航请搜索地址:香港中文大学(深圳)- 南大门,并提醒司机于【龙翔大道辅路】进入。
Arieh Warshel Institute of Computational Biology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瓦谢尔计算生物研究院是我校首个诺贝尔奖科学家实验室,是我校贯彻深圳市“十大行动计划”的重要表现。
实验室的建设以成立世界级的理论生物计算的中心为目的,重点发展结构生物、高通量生物信息两个领域并跨领域合作,最终塑造中国主流生物跨领域研究网络,完善人才引进和跨领域创新团队建设,鼓励产业联盟,发挥诺贝尔科学家的引领带动作用,提出高质量研究成果与高度可应用性技术产出,以提升本研究院、本校与深圳市甚至中国的国际知名度,帮助深圳市生物医药科技产业发展、促进民众健康、及创造经济价值。
研究院学术带头人为2013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学校理工学院杰出教授阿里耶?瓦谢尔,他因多尺度分子模拟方法在生物分子系统及蛋白质反应机制上的运用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瓦谢尔教授同时是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和英国皇家化学学会荣誉会士,获得包括Tolman Medal、皇家化学学会软物质和生物物理化学奖和生物物理学会创始人奖等多个奖项。研究院核心团队有成员15人,包括教授7名,副教授2名及助理研究员多名。团队成员在分子模拟计算、系统生物、高通量序列分析与生物数据库整合分析、计算机药物设计等领域均有显著建树。
研究院成员于2019年内,共发表20篇重要论文,其中许多刊载于优秀期刊,例如Nature Communications, Nucleic Acids Research, Chemical Communications等知名期刊。领域包含基因体信息学、结构生物学、计算化学、多尺度分子模拟等。从2018年1月至2019年10月,团队成员共发表数十篇SCI期刊论文,其中部分成果于Journal Citation Reports领域排名于前5%(中科院1区)。这些发表的论文也大量地被全世界的科学家所引用,论文引用率非常高。日前,2019年度“高被引科学家”名单公布,瓦谢尔计算生物研究院执行院长、生命与健康科学学院黄宪达教授便上榜其中。
“我们试图用多种方法来应对当今社会的挑战,其中一个重大问题就是生物的抗药性,抗生素在过去来说是非常有用的,但现在却慢慢不起作用了。我鼓励这里的研究人员用大数据来解决这个问题,即利用电脑建模。”在谈及当今药物发展所面临的难题时,瓦谢尔教授表示,研究院将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等现代科技手段,来发现新的生物标记、开展药物开发以及生物机制的探索等,这也将是未来计算生物的趋势。
Kobilka Cryo-Electron Microscopy Center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科比尔卡冷冻电子显微中心是科比尔卡创新药物开发研究院在深圳市和龙岗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打造的高性能电子显微平台,也是龙岗区的第一个结构生物学科研和教学平台。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科比尔卡冷冻电子显微中心是科比尔卡创新药物开发研究院在深圳市和龙岗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打造的高性能电子显微平台,也是龙岗区的第一个结构生物学科研和教学平台。冷冻透射电子显微镜系统广泛应用于生物样品及高分子材料结构测定,尤其是近年来的技术突破,极大地加速了亚细胞和生物大分子高分辨率三维结构的解析,使冷冻电镜成为开展生物医药研究——特别是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研究必需的大型设备。科比尔卡冷冻电子显微中心致力于成为具有国际一流核心技术和分析能力的高端科研平台,将与世界顶尖高校开展深度合作与交流,推动研究院产学研创新和突破,加速深圳市和龙岗区在生物医药产业相关领域的产业化和项目转化。
学院多位教授积极组建科研团队,开展针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研究。目前,团队已充分计划好筛选研发针对2019-nCoV中和病毒抗体基础研发、临床试验、产业制备的策略和技术路线,下一步将争取尽快启动项目,开展相关的抗体药物研发,协同攻克新型冠状病毒疫情。
揭牌仪式与会嘉宾参观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科比尔卡冷冻电子显微中心
徐校长在揭牌仪式致辞时讲到: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的办学口号是“一腔热血、百年大学、千载品牌、万世良心”,大学在学院学科建设和基础科研发展上始终秉承这一理念,重视承载基础科学研究的诺贝尔奖科学家研究院的发展。同时,大力发展生物医药行业和创新药物开发领域,已经成为深圳市乃至粤港澳大湾区科技与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科比尔卡冷冻电镜中心的成立,在对大学相关基础科研的发展大有裨益的同时,也将在一定程度上为科研成果的转化乃至大湾区的生物医药行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Ciechanover Institute of Precision and Regenerative Medicine
3月22日,以2004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阿龙·切哈诺沃教授(Prof. Aaron Ciechanover)命名的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切哈诺沃精准和再生医学研究院(以下简称“精准和再生医学研究院”)正式成立。这是港中大(深圳)组建的第三个由诺贝尔奖得主命名的研究院。
精准和再生医学研究院主要关注以下两个研究领域:癌症和传染性疾病诊治的精准医疗,以及干细胞疗法治疗中风、帕金森、阿茨海默症、糖尿病等疾病的再生医学。精准医疗作为热门的医学前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融合了医疗、制药、生命科学、基因组学、大数据及人工智能等诸多研究领域。再生医疗则是医学研究、发展以及商业化的重要领域。精准和再生医学研究院将牢牢把握影响人类健康与高科技发展的重大机遇,利用现有技术优势与世界知名科学家的国际影响力,在短期内发展成为该领域世界一流的研发机构。借助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机器人与智能制造研究院、深圳市大数据研究院、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科比尔卡创新药物开发研究院等其他研究平台,研究院将通过与深圳市内多家公司紧密合作进行技术转化和商业化运作,为深圳在发展世界领先的生物制药和健康产业的过程中起到积极作用,也将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扮演重要角色。
正如深圳市副市长高自民先生在成立仪式致辞中所言:“生物和生命健康产业是21世纪创新最为活跃的新兴产业,加快生物医药和精准医学的创新发展,对于抢占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制高点,加快壮大新产业、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建设“健康中国”具有重要意义。”
切哈诺沃教授则认为精准与再生医学研究院具备天时与地利的优势:就地利而言,港中大(深圳)尽管是一所新学校,却传承着拥有高质量研究和创新资源的香港中文大学的深厚积淀,同时结合了全世界范围内发展速度最快的城市——深圳的浓厚创新氛围,这将有利于研究院充分利用地缘优势不断发展;天时之利则表现为我们所处的时代将高等教育和科技创新视作发展的重中之重,健康问题、能源问题、环境问题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切哈诺沃教授还对研究院的发展寄予厚望:“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敞开怀抱迎接来自全世界各地的学者来到这里工作、交流,在生物医药领域搭建起的各个平台将引领深圳以及整个粤港澳大湾区的相关科研进程。我们将会在港中大(深圳)整合生物医学工程、化学、大数据、计算机科学等等学科资源,培养出懂得合理运用资源、有团队协作精神的跨学科研究型人才。”
深圳市副市长高自民先生与2004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阿龙·切哈诺沃教授会谈
点击“阅读原文”即可报名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